杨丹旭:我在陕北有棵树 

幸福快乐每一天

首页 >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

杨丹旭:我在陕北有棵树

余丑2021-06-03
杨丹旭:我在陕北有棵树

  原标题:杨丹旭:我在陕北有棵树

  延安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花了20年时间把满眼的黄土变成蔓延的翠绿。(杨丹旭摄)

  飞机降落北京首都机场后,我手机里收到了一张照片:一棵结满果子的树,上面挂着写有我名字的卡片。

  在延安采访的最后一天,我和一些外媒同行到访当地的南沟村生态园。一名驻村干部热情地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记者介绍大山里的中国农村,如何在短短不到10年里改头换面。

  开发乡村旅游、种植经济作物、成立合作社、让村民入股分红……说实话,这样的模式在中国的脱贫故事中熟口熟脸。就在记者们快要失去兴趣时,这名善于讲故事的驻村干部适时放出“大招”,问我们要不要认养一棵苹果树?为扶贫尽一分力。

  认养一棵树,这是什么意思?众人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原来,两三年前,由村民入股经营的生态园推出果树认养项目,游客花500元(人民币,下同,约104新元)就能认养一棵苹果树,也就是买下这棵苹果树一年的采摘权。

  园区会安排专人管理,苹果成熟后有人采摘,认养人只须在家等待又甜又脆的大苹果邮寄到家门。农户还会把采摘苹果的过程拍成视频,发给认养人留作纪念。

  这个充满创意的项目勾起了很多记者的兴趣。一路上我们看到的当地苹果确实又大又甜,每个足有半斤重。可也有人担心,万一认养的苹果树不结果怎么办,500元投资岂不是打水漂?

  驻村干部让大家放心,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十分适合苹果树生长。若真是不巧,认养的果树产量不佳,园区也会保障至少让认养人从苹果园带走72个苹果。要是运气好,认养到一棵高产的苹果树,甚至可能收获近100个苹果。

  驻村干部一边介绍,一边掏出二维码,同行的多名外国记者就这样一个个刷码支付,在陕北做了一笔小小的投资,在苹果树上挂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苹果促销方法。认养形式让还长在树上的苹果提前找到买家,没到收成的季节,农民就能吃上定心丸。去年,生态园区中有6000多棵苹果树被认养,今年园区的目标是在收成前,提前为1万棵苹果树找到认养人。

  通过认养的办法卖苹果,还给生态园带来二次创收。周边地区的游客认养后,隔三差五回来“探望”自己的苹果树,到了秋收季节,很多人也会重返生态园,亲手摘苹果。游客一次次返回,到园区住酒店、参加垂钓、沙地摩托车等游乐项目,消费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同行者中,有人开玩笑说,这都是满满的“套路”,但正是这些“套路”,让这个偏僻的贫困村子变了样。驻村干部说,当地1002个村民去年的人均收入达到1万5800元,同五六年前相比,取得了惊人的跃升。

  2015年,村民打开思路,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而在此之前,南沟村是出了名的“出行难、娶媳难、干事难”,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三四千元,当地人自我调侃,南沟村“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这趟到陕北参加集体采访,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共历史。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共在延安时期由弱变强的这段历史,在中共建党100周年之际,让外界很感兴趣。

  但除了中共的延安历史,陕北革命老区今天的发展也让人好奇。陕北给人的印象,是大片的黄土和时时随风而起的漫天黄沙,就像那首著名的《黄土高坡》所给人的联想。这回从西安一路往北前往延安,高速公路两边映入眼帘的是翠绿的山峦,已然不是黄土高原原有的地貌。当地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足足花了20年时间,把满眼的黄色变成蔓延的翠绿。

  延安的蜕变,折射出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去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对过去五年的成就概括包括“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纸媒上的自我赞美之词,在眼前的延安有了具体化的演绎。

  不过,中国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在这座陕北小城市,也同样有很具体的体现。即便是在脱贫后,南沟村村民年均收入与大城市、甚至东南沿海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相比,仍有着天壤之别。在延安最热闹的市中心地区,找不到一家在中国大城市十分常见的星巴克;夜市里,一杯奶茶只要区区六元,算起来只有北京的五分之一,足以揭示人们的收入水平。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其中一隅。它折射出中国这些年取得的突飞猛进发展,成为了逼近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个头看起来越来越强大,但同时又面对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而举国上下都在很努力地想办法解决,这种韧性和毅力,谁也不能低估。(作者:杨丹旭)

加入收藏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