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惊天下 8个祭祀坑完整复原 3000年前神庙拼图乍现? 

幸福快乐每一天

首页 >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

再惊天下 8个祭祀坑完整复原 3000年前神庙拼图乍现?

余丑2021-03-21
再惊天下8个祭祀坑完整复原3000年前神庙拼图乍现?

  原标题:再惊天下 8个祭祀坑完整复原 3000年前神庙拼图乍现?

  祭祀区分布示意图二号发掘舱及工作场景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据介绍,新发现的6坐“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

  本次新出土的文物与过去有何不同?又将对未来巴蜀文化的挖掘提供哪些裨益?现场考古工作运用了哪些高科技?针对上述舆论关注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在3月20日作出详细回应。

    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与过去有何不同?

  诸多新器形表明,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已发掘至器物层,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

  自1986年发现1、2号“祭祀坑”,三星堆在当时已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

  到1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断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际。那么,此次挖掘有哪些新发现?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介绍,目前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与30余年前发现的两个“祭祀坑”有哪些异同?三星堆第1、2号“祭祀坑”发掘者、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陈显丹介绍:“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与之前两个相比,坑型都为长方形,基本形制与朝向一致,出土文物种类相似。但不同的是,新“祭祀坑”出现了很多新器形,同时,祭祀坑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坑内的文物各有侧重,有的坑象牙多一些,有的坑大件青铜器较多。”陈显丹进一步指出,此次考古发掘出现的新器形,既反应了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也揭示了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吸收融合为己所用的创新。

    三星堆的新发现有何意义?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历史进程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会影响四川考古、中国考古甚至世界考古的很重要的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对此次三星堆新发现给出高度评价。

  “三星堆‘祭祀区’的考古发掘聚集多学科、多团队的考古和文保力量。”孙华指出,诸多考古专家和文保专家汇聚在一起,不同的思想、技术在一起碰撞,有利于推动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同时,相关专家也提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和发展脉络、灿烂成就的实物例证。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文物局指出,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新发现,将更加丰富和深化对于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的认识,对更加全面认识三星堆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特别是与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文化的历史关系以及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这里可能是三星堆神庙 或祭祀场所的遗存

  孙华表示,新发现有助于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并且新发现完整揭示了可能是三星堆神庙或者祭祀场所的遗存,有助于我们复原当时神庙的内部空间,在世界范围内少见。

  “祭祀是一个经常性的行为。”孙华表示,现在的新发现具有统一性,“对我们认识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过去发现的2个坑是埋藏的一部分,不完整,现在新发现了6个坑,并对周围进行了详细勘探,有助于我们复原当时神庙的内部空间,了解当时的礼仪场所信息。”在孙华看来,不止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能复原出3000多年前神庙内部情景的。“这给我们完整认识当时的礼仪空间、宗教思想,乃至于反映出的宇宙观念,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孙华提到,这一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考古除了四川成都的考古文保力量,还汇集了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考古文保力量,“有利于推动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黑科技”

  穿防护服

  在玻璃房里无菌发掘

  据介绍,此次发掘,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开展。。

  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

  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古蜀国祭祀“圣地”开展“野外”考古,仿佛是在封闭的高科技实验室工作。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三星堆遗址发掘总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考古舱”里开展发掘工作,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

  时隔30余年,再次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科技在考古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现。

  据介绍,针对本次新发现坑的发掘、保护与信息提取,专门设计了一套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努力创新设计具有中国风格的考古发掘设施设备。

  首创

  实验室搬到考古现场

  消防专家受邀看灰烬

  统计显示,共有34家单位参与了这一轮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课题预设 保护同步 多学科融合 多团队合作”的发掘原则,被考古人员认为是除出土文物以外的一大亮点。考古信息的采集愈加丰富,文物从发现到保护时间更短,而实验室搬到考古现场也被认为是首创,甚至考古团队里还出现了消防专家。

  “文物保护理念贯穿于整个发掘工作始终。”冉宏林介绍,现场搭建了发掘保护的大棚——这个精致的钢构大棚,曾获得参观的考古界大拿们一致称赞。现场还设置了应急保护平台,“把实验室搬到考古发掘现场,没记错的话,是这次发掘的首创。”

  而在具体的发掘坑上方,还配置了恒温恒湿的考古发掘工作舱,舱内配置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避免发掘人员在发掘时直接踩踏在发掘对象上。”具体发掘时,工作人员还要穿戴防护服。

  硬件以外,文保人员也会参与考古工作方案的编制,“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了解怎样在发掘时同步进行文物保护。”冉宏林介绍,文保人员是纳入到发掘团队中的,要亲自参与考古发掘。他举例,如果发掘人员发现重要现象需要现场保护,文保人员可以直接进行,“大大缩短了文物暴露在外的时间,减少了发掘和文保的时间差。”

  接受采访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显丹聊到了“多学科融合 多团队合作”,他提到,这一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团队,在常见的物理、化工、植物等方面的专家之外,他们还邀请了消防领域的专家。考古发掘,为什么邀请消防专家?陈显丹解释,因为出土文物里包括灰烬,“很多东西被烧过。”

  陈显丹介绍,已发现的器物坑里有火烧的情况,“那么火烧的温度,火烧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是在坑内烧的还是在坑外烧的?”他透露,现在看来坑内并不是第一现场,而是第二现场,“那么第一现场在哪里呢?这就需要团队合作。”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亮杜玉全 王明平 严雨程 杨雨奇

责任编辑:张玉

加入收藏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