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利榜上的中国高校“新秀”,青岛理工大学“榜上有名”! 

幸福快乐每一天

首页 >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

国际专利榜上的中国高校“新秀”,青岛理工大学“榜上有名”!

余丑2021-03-18
国际专利榜上的中国高校“新秀”,青岛理工大学“榜上有名”!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原标题:国际专利榜上的中国高校“新秀”,青岛理工大学“榜上有名”!

  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0年国际专利申请数据。我校首次进入全球教育机构PCT申请排名前50名,位列第43位。

  中国科学报点名表扬青岛理工大学“表现强劲”!

  

  PCT国际专利突破百件

  在全球2020年PCT申请中,我校位列总排名第431位,较2019年提升了1352位;在教育机构中位列第43位,进入前50名。中国科学网3月3日以《2所中国高校排名上升超1000位!国际专利申请最新榜单出炉》为题进行了报道。

  近年来,学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精神,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实行高质量发展驱动战略,专利质量稳步提升,转化运用效果显著增强。2020年我校PCT国际专利首次突破百件,达148件,较2019年增长202%;其中,国外授权发明专利28件,较2019年4件增长24件,其中24件分布于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占总数的85.7%。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PCT申请量增长了4%,达到27.59万件申请,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数量。中国仍是PCT体系的最大贡献国,全年共申请68720件,同比增长16.1%。本次进入教育机构前50名中,中国高校占15所,其中山东高校3所。

  多措并举推动持续提升

  专利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校成功跻身全球教育机构PCT申请排名前50名,源于在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强化政策牵引。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紧扣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省属高校分类考核、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以及“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等工作,抓科研内涵建设,推进“12350”工程和“111”高质量发展计划,把知识产权融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将知识产权成果纳入学院教学科研成效评价体系指标,以知识产权产出引领科技创新,为学校科技创新输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培养和强化师生知识产权意识。多次邀请知识产权领域专家采取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培训,对重点学院实行点对点交流,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工作,大力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鼓励师生发明创造和文化创作,指导师生开展专利布局、挖掘、申请等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土木工程、建筑规划、能源环境、机械制造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在绿色建筑、新能源、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工程、智能制造和建造等领域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能够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应用在高铁列车、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注重国际专利布局。进行专利导航和前瞻性布局分析,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强化国家重大经济领域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有效占领该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建立保护屏障,形成核心专利技术,不断提升学校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源头创新带动价值实现

  学校重视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打造“成果转化助推工程”,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精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驱动和“百名博士进百企”等特色活动引领,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放管服,逐步建立起“学校+学院+团队”三位一体与“成果转化办+科发集团”两翼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进一步推动学校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学校科技成果的社会服务能力,并在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以来,学校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社会服务项目50项,较“十二五”增长150%。通过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数量128项,年平均转化率为4.70%,远高于全省“双一流”高校平均转化率1.47%(山东省审计厅对我省 6 所“双一流”高校审计数据)。

  学校构建的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共同体模式,吸引了高质量的合作资源,推动了协同创新并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引起了科技日报、光明网、央广网、学习强国等知名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被誉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技术孵化产业的“青岛理工”模式。并首次荣获我国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先后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首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将有助于全面提升知识产权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转移转化,形成知识产权综合优势,理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环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学校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

加入收藏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