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三飞太空,57岁再探苍穹 

幸福快乐每一天

首页 >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

聂海胜:三飞太空,57岁再探苍穹

余丑2021-06-17
聂海胜:三飞太空,57岁再探苍穹

  原标题:聂海胜:三飞太空,57岁再探苍穹

  聂海胜又出发了。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正式发射。57岁的指令长聂海胜,和另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开始了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发射成功那一刻,太空舱内,聂海胜打开航天面罩,对着镜头憨笑了一下,比了个“耶”的手势。而在聂海胜的故乡湖北枣阳杨垱镇,近两百人的礼堂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黝黑的皮肤是聂海胜一路携带的家乡印记。这个少言寡语的农村少年,用田野里生长出来的韧劲和生命力,一步步走向太空。

  已近花甲之年,聂海胜第三次带着使命驶向苍穹。

  6月17日,宣布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瞬间,小礼堂里的家乡人民起身鼓掌欢呼。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拍摄

  家乡人民庆祝发射成功

  6月17日上午6时30分,穿着航天服的聂海胜迈着缓慢沉稳的步伐,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征仪式上。他时不时向人群招手微笑,笑容里带着一如既往的自信和稳重。

  距离酒泉1800公里外,聂海胜的故乡枣阳杨垱镇下了一整夜的雨。七点刚过,这个小镇就热闹了起来。湿漉漉的街道上,镇上居民们和穿着演出服的演出人员从四处向镇中心的杨垱影剧院聚拢。17日上午,这个剧院的小礼堂将会全程直播神舟十二号的准备和发射过程。

  在镇中心的十字街路口向四面街道望去,街道上每隔20米,都挂着一道横幅,横幅上,“致敬中国航天人”、“海胜圆梦,问鼎苍穹”。。。连绵了一公里的横幅寄托着家乡人民对聂海胜三飞太空的祝福。

6月17日,聂海胜家乡的人民庆祝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前排左一为聂海胜的四姐聂爱云,左二为妹妹聂海凤,左三为三姐聂道枝。)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摄

  八点半左右,这个小礼堂就坐满了来观看直播的镇上居民。而聂海胜的三姐妹八点刚过就落座在礼堂第一排,妹妹聂海凤说,“这两天一直在手机上关注哥哥的新闻,哥哥虽然57岁了,看哥哥的精神状态依旧很好,对这次飞天很期待。”

  三姐聂道枝和四姐聂爱云静静坐在位置上看着大屏幕的直播,即便宇航员都穿着宇航服,聂道枝还是一眼就看出了太空舱里三名宇航员中坐在中间那个是聂海胜。这已经是聂海胜第三次飞天,她们显得平静,希望弟弟平安完成任务。

  聂海胜的高中同学胡菁也早早来到礼堂,他是海胜中学的教师,昨晚,他特意晚睡了两小时,为聂海胜写了一篇文章,他说,自己要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们学习到聂海胜不忘初心的精神。他也直言,宇航员不容易,自己为老同学能又一次飞天感到骄傲。

  火箭点火发射后,聂海凤全程目光紧紧盯着大屏幕,双手握着五星红旗。聂道枝问身边的姐妹,“弟弟能不能看到我们?看不到?那祝他任务成功。”

  当宣布发射成功的那一刻,近两百人的礼堂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纷纷站起身,摇起了手里的五星红旗,庆祝发射成功。聂海凤望向直播大屏的眼神里写满了兴奋,“起飞过程一直很紧张,发射成功后心情很激动,期待哥哥凯旋。”

  艰苦磨砺的童年时代

  从湖北省枣阳市区向西北方向驱车三十公里,就是聂海胜的老家杨垱镇樊庄村。一路上,两侧居民房屋群,平行着沿路笔直向前。房屋背后,延伸至远方地平线的田野在天空下铺展开去,五月刚收割后的麦茬金黄一片,新栽下的玉米苗从整齐的麦茬中探出一片新绿。

6月17日,聂海胜家乡杨垱镇街道上挂满了祝福聂海胜的横幅。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摄

  自2006年聂海胜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后,这条从枣阳城区通往杨垱镇的道路就翻了新。沿着笔直的水泥路驱车四十分钟左右,在一个路口拐弯后再沿着土路走上几分钟,便是樊庄村了,聂海胜自幼就在这个小村庄成长。聂家兄弟姐妹八人,聂海胜排行老六,在兄弟中聂海胜则排行老大。人民公社年代,聂海胜的父亲是村里的生产队长,母亲在家务农。

  由于家大口阔,聂家的粮食常常不够吃,红薯面做的黑窝子、杂面饼,萝卜干、咸菜、大酱是家里餐桌上的主菜。聂海胜往往打着赤脚、穿着姐姐们的旧布衫上学。在一段聂海胜的自述中,他回忆起小学交学费的困境,父母每次都要为区区几元钱犯愁,只好东挪西借,有一次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竟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的侄儿聂建付只比他小一岁,是聂海胜少时的玩伴。聂建付记得,聂海胜小学时身材虽然瘦小,一餐却可以吃两个大黑窝子。每天放学吃过晚饭后,聂海胜就会在田间的土路上奔跑,用泥巴打响炮,或是把泥巴捏成小车、娃娃形状。聂海胜幼时还喜欢玩“公牛战”的游戏:三人一队,两个人将一人抱起放到肩头上,中间的人双腿盘在两人脖间,鼓起斗牛的气势向另一队撞击,用双脚“进攻“,直到一方败下阵来。聂海胜爱坐在玩伴肩头,享受“飞”在半空中的感觉。

  在聂建付的印象里,聂海胜小学时学习刻苦,只要随便说一个字,聂海胜就能说出这个字在书本上的页数。而聂海胜的数学成绩也在小学里逐渐拔尖,满分是100分,他的数学成绩经常能得到105分,因为第一个交卷的学生可以加5分以示奖励。

  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后,1979年,聂海胜转入镇上的孙寨中学就读。因成绩突出,全校教师大会时,聂海胜经常被作为老师公认的好学生来谈论。此时,聂家的生活依然艰苦,带咸菜到学校吃住一个星期,对于聂海胜来说是常事。

  聂海胜初三这年,父亲的去世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抚养八个子女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张金秀身上,本就不多言的聂海胜变得更加少言寡语,作为家中最大的男孩,想要出人头地的念头悄然进入这个少年的脑中。

  家庭的变故也使得聂海胜的学业处于随时终止的状态。因无法缴纳学费,聂海胜选择了辍学,决定回家帮助母亲种地干农活,贴补家用。1980年秋季,本该升初三年级的聂海胜始终没有出现在学校里,时任孙寨中学校长杜本武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因聂海胜学习成绩好,加上父亲去世家庭困难,自己主动到聂海胜家中做工作极力挽留,甚至免除了聂海胜的全部学费。

  辍学的危机没有消磨聂海胜的意志。返回学校以后,即便是晚上10点下晚自习后,聂海胜仍点着小煤油灯在教室里继续学习。1981年中考,聂海胜顺利考入当时枣阳市唯一的重点中学——枣阳一中,当时杨垱镇上仅有两人进入该中学。 

  聂海胜用“艰苦磨砺”形容了这段童年经历,在他看来,这也是伴随他终身的宝贵财富,“它为我学生时期圆满完成学业,参军后当好一个兵、当好一个飞行员和航天员,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15日,聂海胜的高中母校襄阳一中。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摄

  韧劲十足的高中少年

  提起聂海胜,“憨厚”、“朴实”、“靠谱”,是聂海胜几个高中同学嘴里最常蹦出的词。

  刚上高中的聂海胜个头在同龄人里并不冒尖,在班里坐在三四排的位置,身材和同班同学比起来相对瘦弱。

  聂海胜的高中同学金邦才记得,聂海胜平日里话不多,但总喜欢下了课和同学们在课桌上掰手腕。起初,聂海胜个头小,力气不足,掰手腕时总是略逊一筹。输了几次以后,聂海胜给自己加了项任务:练单杠。每天六点的集体晨练结束以后,聂海胜就独自到单杠处加练,课间休息的十几分钟时间,聂海胜也会到操场上拉单杠,风雨无阻。不久后,聂海胜又找机会向金邦才发起了掰手腕挑战,这一次,聂海胜轻松取胜,获胜时这个少言寡语的男生露出了少见的得意笑容。此后,聂海胜便成了掰手腕的常胜将军,班里鲜少有人能赢他。

  在高中同学史天东的眼里,平日憨厚的聂海胜身上总是有股韧劲,整个高中阶段,聂海胜都始终保持着锻炼的习惯。

  在学习上聂海胜也有一股韧劲。金邦才记得,高中数学老师曾给大家布置了一道数学题,大部分人在晚自习时间尝试解题失败,都等着数学老师第二天上课讲解。只有聂海胜一个人默不作声,晚上十点多回到寝室后,仍然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解题,最后花了一两个小时将题解出。

  在数学老师包荣庭的印象里,聂海胜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但碰上学习的事情却很积极主动,总是一下课就“抓着自己不放“,追问那些没有听懂的问题。作为农村来的学生,聂海胜对新环境的适应很快。班里五十个人,聂海胜的成绩从刚入学的三十几名不断攀升,始终保持在前十几名。

  据高中同学杜锐回忆,高中时期的聂海胜透着一股沉稳和懂事,在同龄人中并不常见。当时学校一年放三次假:寒假、暑假、麦假,聂海胜在自己家帮忙收割完小麦后,又会去已嫁人的姐姐家帮着一起收割小麦。

  每逢寒暑期,聂海胜还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堂兄弟家帮忙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能挣十几块钱用来支付学费。和同寝室同学谈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聂海胜从没提过苦或累,拿着自己挣来的学费,他反而觉得快乐。

  枣阳一中距离村子有60里路,一趟回村的班车需要八毛钱,这几乎是聂海胜一个星期的生活费。舍不得坐班车,聂海胜就选择和几个同学一起走路回家。史天东记得,大家走累了,常常会扒在过路卡车的后头“搭顺风车”,到达村子附近的拐弯处再一跃而下。一次,大家跳下车后发现一个矮个子同学没了踪影,正不知所措时,聂海胜判断是矮个子同学由于车速较快没敢跳车,于是从附近居民那借来一辆自行车,沿路追赶卡车,直到将矮个子同学接回。

  高中时期的记忆已经久远,但金邦才仍能清楚地记得,自己的脚有一阵子受伤走不了路,聂海胜看到他行动不便,主动提出帮忙去食堂打饭,一日三餐,聂海胜一餐不落地打了一周的饭。在老同学眼里,少言寡语的聂海胜几乎没有缺点,和他相处起来只觉得踏实可靠。这种朴实善良的性格让老朋友们都喜欢和聂海胜在一处玩。

  聂海胜高中时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放学后,和几个同学到一中北边的田地散步。男孩们好动,爱在浇地灌溉的水管上行走。圆柱形水管离地三四米高,宽度仅够一只脚勉强站立,十米长的管道距离,其他同学只走了两步后就趴下用四肢抱着水管前行,只有聂海胜一人在上面保持平衡地走完全程。“海胜的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质在那时候就看得出很好,”史天东说。

6月17日,杨垱影剧院礼堂聚满了聂海胜家乡的居民,大屏幕正在直播神舟十二号发射过程。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摄

  “咀嚼着甜蜜”飞上蓝天

  1983年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到枣阳一中招募飞行员,聂海胜自幼就有当兵的想法,于是毫不犹豫地主动报了名。招飞考试中,聂海胜的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部顺利过关,成功考入长春飞行学院。

  聂海胜还记得,在去航校报到的火车上,接兵的部队干部给每人发了半斤1分钱1颗的糖果,不一会儿就全化在了嘴里,他说,“我是咀嚼着甜蜜走向部队的,是部队让我这个苦孩子有了光明的前途,因此我也对国防、对军队充满了感情。”

  到航校报到时,聂海胜像平时上学一样,只斜挎了一个军绿色的书包,没有更多的行李。

  妹妹聂海凤记得,当了兵以后,因为离家远,聂海胜每隔一两个月就往家里写信,他的字工整大方,每次寄回的家书总是满满一页。家里找来村子里识字的先生读信,信里聂海胜事无巨细地询问家里的情况,偶尔报报自己在部队的喜讯。在聂海凤的记忆里,当兵后,聂海胜两三年才能回家一趟,每次回家,哥哥聂海胜总是挽起裤腿就踩下泥地里帮忙播种插秧,在哥哥回家期间,总能见到哥哥弯腰在田地里的身影。

  在航校学习期间,聂海胜各门成绩依旧优秀,是同期学员中第一个脱离教练单飞的飞行员。1984年3月,聂海胜转入空军第七飞行学院学习飞行基础理论和驾驶,因为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曾两次被评为全优学员并担任学员班长。1987年5月以优异的成绩从空军第七飞行学院毕业,分配到空军飞行部队,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1989年6月,聂海胜进行某型歼击机改装后第一次单飞,第二天却遇上了事故。飞机起飞11分钟后,聂海胜正准备驾机向4000多米的高空冲刺,飞行速度保持在900公里每小时,在4000米的高空座舱外,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仪表盘上的转速及飞行高度迅速下降,地面指挥随即下达跳伞指令。

  一旦跳伞,就意味着要放弃眼前这架飞机,一架军机价值不菲,聂海胜不舍得。他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尽全力排除故障,一次次努力试图挽救飞机。飞机的飞行高度不断迫近地面,800米、600米、500米……聂海胜无奈地拉下了弹射开关从机舱脱离。

  后经事故调查组调查判断,发动机发生事故的原因是机械故障,与飞行员操作无关。由于聂海胜沉着冷静处置险情,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被批准记为三等功。

  死里逃生的聂海胜对天空的向往却更加热烈,仅仅休息了几天就又重返蓝天。在聂海胜看来,遇到这种困难,他有自信能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把它处理好,“很热爱、很喜欢的话,你会把生死置之度外,冒这种风险值了。”

  在空军飞行部队的10年间,聂海胜先后驾驶过歼五、歼六、歼七3种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6月17日早上八点刚过,聂海胜的亲人就来到镇上的杨垱影剧院大厅准备观看直播。(从左到右分别是聂海胜的四姐聂爱云,妹妹聂海凤,三姐聂道枝)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摄

  57岁三探苍穹

  1996年,我国开始在全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像当初高中报考飞行员一样,聂海胜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体检。起初,妻子聂捷琳因担心安全问题对聂海胜的报考有所顾虑。聂海胜记得,自己为了做通妻子的工作,做了双管齐下的努力:一边多干家务,另一边对妻子软磨硬泡。聂海胜对妻子说,“载人航天是伟大的事业,只有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才能搞,现在国家决定干这件大事,我能参与其中,也是人生的幸运。”

  在一次和妻子看完越剧《嫦娥奔月》后,聂海胜借着机会对妻子又一次表达了自己想当航天员的意愿,“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飞天的梦想,我也体检合格了,我有条件和能力去从事这个事业,去实现飞天梦。”耐不住聂海胜的笃定和坚持,聂捷琳转变了态度,全力支持丈夫的航天梦。为了帮聂海胜控制体重,妻子女儿都成了他的陪练员,陪着他一起改变饮食习惯。聂海胜的英语基础不好,女儿就主动当起了“英语辅导员”,督促他的学习。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通过层层选拔,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航天员的每一项训练都是在挑战自我极限。34岁的聂海胜从零开始,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救生与生存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平日里白天晚上学习,周末也不休息。有时聂海胜回家往床上一躺,腿都抬不起来,但在聂海胜看来,“难受很正常,不难受就不对了。”

  2003年,聂海胜入选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的首飞梯队,和翟志刚一起成为了神舟五号的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航天员费俊龙冒雪出征,驾驶神舟六号执行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10月13日,飞上太空的第2天,聂海胜每日例行报告完自己的体温和血压后,坐在太空舱内享用着飞行的第一餐:指挥部为航天员精心准备的金橘柠檬月饼和龙井茶果味月饼。画面突然切向了航空指挥部,聂海胜的女儿聂飞翔出现在画面里,用通话设备对着太空舱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这天是聂海胜41岁的生日,聂海胜背靠着太空舱坐着,先是一愣,而后跟着旋律拍起了手,歌唱到结尾时,聂海胜憨憨地对着镜头笑着,抹了一下眼泪。

  2013年6月,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乘组指令长,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在这次任务中,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需要进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手动对接难度系数极高,被称为“太空穿针”。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聂海胜在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00次。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航天员聂海胜精准地完成了这次的手控交会对接。

  在师妹王亚平的评价里,聂海胜就像是一根“定海神针”,“他以身作则,要求严格,经常会随时随地考我们一些比较偏比较难的问题。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在神舟十号备战任务期间,聂海胜的母亲因病去世,他因有任务在身,没能在母亲临终前返乡送母亲一程。此后每当聊起母亲,聂海胜的神情里都透着遗憾。史天东记得,任务结束后,聂海胜抽空回了一趟家乡给母亲扫墓。站在墓前,聂海胜没有痛哭,只是静静看着墓碑掉眼泪,给母亲磕了几个头。“忠孝不能两全,”聊起这段往事时,妹妹聂海凤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即便任务繁重,聂海胜依旧时常牵挂着家乡的家人朋友。去年湖北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聂海胜每隔几天就要给家乡同学打电话询问情况,枣阳有多少例确诊和疑似病例,聂海胜记得比当地同学还要清楚。6月14日端午节那天,航天任务在即的聂海胜仍给家乡的朋友们发去了端午祝福。

  此前听闻聂海胜要第三度飞往太空,金邦才担心聂海胜的身体,曾在电话里劝说聂海胜“能不飞就不飞”,电话另一头的聂海胜则婉拒了老同学的这份好意,“组织上需要,国家需要,不管多大年龄,只要还能飞,我都会全力以赴。”

6月17日,聂海胜家乡人民在杨垱镇的影剧院一起观看飞天直播。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摄

  6月16日,神舟十二号宇航员见面会上,聂海胜全程依旧是那副憨厚稳重的笑容,他的话语里仍带着乡音,对着镜头,他说,作为航天员,他们的初心就是飞天,他们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只要祖国需要,航天员就会有最佳的状态和最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挑战,去履行使命。

  神五、神七、神九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两度飞天。时隔八年,57岁的聂海胜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以聂海胜名字命名的第9517号小行星运转着,它见证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闪耀着不灭的星光。

  如今,在聂海胜的老家院子里,一棵榆树枝繁叶茂,榆树根深扎于地,枝叶铆足了力气,一股韧劲向着天空奋力生长。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实生习 何欣雨

点击进入专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

责任编辑:王珊珊

加入收藏
广告位